周計劃與月計劃,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下
原創(chuàng) 2017-05-29 鄧為民 實戰(zhàn)供應鏈 實戰(zhàn)供應鏈
實戰(zhàn)供應鏈
領先企業(yè)的S&OP(產銷協(xié)調計劃)多采用以周為主周期的計劃,并且編制的周期很長,一般都是編制滾動52的需求計劃作為計劃源頭,寶潔、雀巢、大眾、通用等,都是這樣。
這種以周為周期的計劃并非簡單的周期縮短了一層級,而是計劃體系整體上的一個飛躍式進步,如本文標題所說,周計劃與月計劃,一個在天上,一個在地下。
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差別呢?我們看一個案例。
某企業(yè),做滾動2個月的需求預測,也就是5月要預測6月7月的各個品種的銷量,并根據銷量計算出物料的需求量,然后發(fā)給供應商,作為供應商的備貨依據。
這個計劃過程存在三個關鍵的模糊處理:
一是把市場需求當成凈需求:預測的是純市場需求,而備料與生產需要凈成品入庫需求。7月份的凈成品入庫需求,需要確定7月初與7月末(8月初)的庫存值才可以計算出。但是在月計劃的體系下,并沒有足夠數據可以幫助計算出7月初與8月初合適的目標庫存是多少?所以在操作上只能以市場預測需求代表當月的凈需求。
二是以7月的凈成品需求計算7月的物料需求:得到了7月的凈成品入庫需求之后,該企業(yè)基于此需求量,采用MRP分解,得到了7月的物料需求量。這個邏輯是不對的,因為物料有提前期,7月1日要入庫的成品,其對應的物料需求肯定是在6月了。但由于成品需求并未確定到某一天,在操作中企業(yè)只能以7月的成品需求計算7月的物料需求了。
三是以計算的月物料需求讓供應商“備貨”:供應商獲得了月物料需求計劃,當然要備貨,但是供應商不可能把一個月需求的物料全部備上,因為不經濟;另外一個因素就是計劃還要變化調整,完整備貨肯定會導致呆滯。所以供應商接到月物料需求計劃,一般備三分之一的量,這么多物料品種,備哪三分之一呢?那就靠經驗和運氣了。
所以這個企業(yè)采購部門的物料齊套率目標只有80%,這說明物料需求與供應存在嚴重脫節(jié)。這意味著20%的市場需求沒有得到滿足,同時,工廠要生產保持產量,工人要拿計件工資,有20%的生產是有什么料就生產什么產品,而不是按需生產。
企業(yè)在這三個環(huán)節(jié)采用模糊處理,并非是企業(yè)的計劃人員不認真,而是在這個月計劃的體系下,沒有其他更好的處理方法。
從這個案例我們看到:
月計劃的一個關鍵特征就是模糊,需求是一個時間段的,而不是各個時間點的。7月的需求,是7月的整體需求,并不是7月1日的需求。
而滾動周計劃則可以有本質的不同:滾動周計劃將需求分解到周,但是在實際操作中,因為周比較短,則認為本周的需求都是周一的需求,這在實際業(yè)務中并不會導致很大的庫存,從而將需求都變成了時點的需求。
基于到時點的滾動多周的需求:
因為周期短,數據樣本量足夠,因此可以計算各個周末的安全庫存值,從而實現(xiàn)市場需求到凈成品入庫需求的邏輯轉換;
因為需求是時點的需求,可以按照材料的提前期,計算出物料的時點需求計劃;
因為物料需求是到時點的,所以供應商備貨就有依據,只要給足了提前期,供應商就可以實現(xiàn)接近100%的物料齊套率(少部分因為質量因素影響);
因為物料齊套率很高,因此可以做到接近100%滿足市場需求,同時,有什么料生產什么產品的這種被動生產也會基本上消除。
結局就是需求滿足率大幅度提升,庫存明顯減少。
這就是月計劃與周計劃的差別:月計劃由于時段長,只能是時段的需求計劃,計劃體系整個都是模糊的計劃,需要大量近似處理;而周計劃,可以確定為時點的需求,因而整個計劃體系都是精確控制的計劃,從而實現(xiàn)需求滿足與庫存控制的同步巨大優(yōu)化。
當然周計劃需要滾動多周的需求預測,這是超越人的處理能力的,需要有一定的技術手段支撐才能實現(xiàn)。Excel里面都可以找到相關工具模型,就看你是不是有心人了,呵呵。